Thursday, July 30, 2009

鄧小平夫人卓琳一生充滿曲折

2009-07-30  中新網 7月30日電

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因病醫治無效,昨天(7月29日)中午1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官方媒體所發新聞稿評價說,卓琳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從昨天下午開始,北京景山後街米糧庫胡同的鄧家已在操辦後事。門前的警衛稱,里面在設靈堂,今天將接受國家領導人與至親好友的吊唁,但暫不會開放公眾去家中的靈堂。悉知卓琳老人去世,米糧庫胡同的街坊們都自發到大院門前駐足哀悼。據了解,今天雲南宣威當地政府及群眾也將分別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悼念這位家鄉偉人。

卓琳1916年4月6日出生于雲南省宣威縣,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處新聞材料室組長,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校長,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書處機要秘書。“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她也受到牽連,1969年10月隨鄧小平到江西,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3年任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1978年1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卓琳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從“名紳千金”到共產黨人
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兩人都屬龍。卓琳的經歷,雖不像鄧小平那樣波瀾壯闊,但也同樣充滿曲折。
她出生在一個富甲鄉里的工商名紳家庭里,在七個孩子中排行老小,原名浦瓊英。卓琳的父親是雲南有名的“火腿大王”,曾是追隨孫中山革命的北伐軍少將。1931年,卓琳被挑選為雲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成員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當從雲南出發剛剛到達香港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運動會自然開不成了,雲南隊只好撤返。想不到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卓琳心有不甘,征求家人同意後,她經上海輾轉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數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運動中,19歲的卓琳同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加入抗議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憤怒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國民黨的賣國行徑。

第二年,卓琳懷抱實業報國、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她積極參加了學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喬裝成百姓模樣的卓琳,終于躲過日本軍隊的搜查逃出北平。轉船倒車,折騰數番才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並考上了延安陝北公學。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並因工作需要而改現名。

延安相識相愛 小平兩次求婚
1939年秋,鄧小平與卓琳相識在延安。卓琳說:“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她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我說我年紀還輕,不想那麼早結婚。”鄧小平當時是八路軍129師政委,卓琳是一個年輕女性。對這位從前方來的長征幹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據卓琳講,當時她怕跟一個工農幹部成家,“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怕他們沒有知識,跟他們說不到一塊兒”,因此她不敢同這些人談情說愛。後來,鄧小平兩次主動找上門來,卓琳聽了他的有關情況和理想後,覺得他還不錯,是個知識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那個時候自己已經23歲了,我說算了吧,湊合吧。”

不多久,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戰友們以淳樸的方式為鄧小平夫婦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幾天後,卓琳便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婚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沉默寡言的鄧小平,也漸漸理解了丈夫,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里。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在戰爭年代卓琳拖兒帶女所經歷的苦難難以表述。“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車走著,就那麼把著。女孩子要尿尿怎麼辦呢?教堂里有一種水罐,就拿那個水罐給小孩接尿,接了以後倒在汽車外頭。”

相濡以沫走過文革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帶著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要求自己的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于是,卓琳謝絕了許多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
家庭的溫暖,無疑有助于鄧小平從容應對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波。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資被停發,生活十分困難。在經過無休止的批斗之後,卓琳被懲罰打掃衛生。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卓琳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夫妻倆共同度過那段艱難的時光。
那時,鄧小平已是將近70歲的老人了,被分配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幹鉗工活兒。卓琳的活是折線圈,可以坐著幹。卓琳看他勞動一天很累,就要給他搬個椅子坐坐,可他說一旦坐下就站不起來了。
工資全部停發,改發很少量的生活費,生活尤為拮據。有一次,卓琳從與自己要好的女工那兒學到一些釀酒的要領,並弄到一些酒曲,請人買了些糯米。不久,卓琳就能釀得一手好米酒,鄧小平很愛喝。他們還動手做豆瓣醬,這種菜對四川人來說是頂下飯的。
他們在那里還開墾出了一塊菜地。“他挖地,我就拿個小板凳坐在那里揀石頭。揀完石頭後,弄成一畝地的樣子,我們就跟老百姓要些種子,種些茄子、辣椒之類容易種的東西。澆水呢,他去澆,總是照顧我。”卓琳生前回憶說。
“她始終都認為鄧小平是對的,包括在‘文革’時,鄧小平被打倒。”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副主任劉金田因工作關系,與鄧家多有接觸。他眼中的卓琳,對丈夫堅定支持,對親友和藹可親,對孩子們嚴格要求。“卓琳和鄧小平一直到最後去世,都是相互依靠,都是非常好的。”
鄧小平每天與夫人一起往返于從住地到工廠一條長滿雜草的田間小道上,風雨無阻,從事著一名普通工人的勞動,體味著一個平民百姓的生活。後來這條小路被稱為“小平小道”。鄧小平在江西三年的思考,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制定的改革開放等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

親赴香港見証回歸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終因帕京遜病晚期並發呼吸功能衰竭,搶救無效而逝世。很長一段時間,卓琳沉浸在綿綿的哀思之中。“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與“親眼看一看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這兩個心願,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遺願。卓琳替他兌現了這心中的夢想。
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此前接受採訪時,曾回憶起1997年7月1日陪母親參加回歸大典的情形:“江澤民(相關)主席特意邀請母親參加慶祝活動,他安排得非常周到,整個活動,都是讓母親和他一起行動。我和姐姐鄧楠陪同在側。”
“父親是個生活非常簡單、性格非常達觀的人,對自己的葬禮、後事,甚至生前身後名,沒有任何要求,只有這一個未了的心願。所以我們全家人心情都很激動,認為參加回歸大典是在完成父親的遺願。母親也是非常簡單樸素的人,但行前破例做了新衣服,我們姐妹也幫著她‘忙活’。到了香港,母親更是心情難以平靜,夜不成寐。”
“回歸典禮當天,母親被安排在第一排中方政要席,我在台下注視著母親。在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她鄭重地站立,替父親完成心願。第二天,母親參加香港的慶祝大會。董建華(相關)特首專門向與會者介紹,卓琳女士出席回歸慶典。江澤民主席把我母親攙扶起來,母親深情地向大家招手致意。她是在代表父親向全體香港人民致意。”
晚年:為地震捐出平生積蓄
卓琳對待生與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她說,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里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她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
晚年的卓琳最多是聽戲,還喜歡聽評書,曾請人幫忙找了很多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的錄音帶,沒事的時候就聽上幾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她尤其喜愛的是《紅樓夢》,其中不少精彩段落還能背下來。
卓琳老人的最後一次公開報道,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時:中國紅十字會証實,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連續兩天匿名捐款後,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積蓄多年、不足10萬元的工資,准備全部捐出。老人還特地向家人籌措了部分資金,湊足10萬元的整數,而所借部分將從她日後的工資里扣除。(本文綜編自《北京紀事》、中新社、《新京報》、《京華時報》等報道)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215805/1.html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