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0, 2009

維漢之間的價值差異

價值觀存在差異 應毋礙維漢融和 (明報)
        ︿really??!

『根據官方最新統計,烏魯木齊市戶籍人口為230多萬,其中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為主的10多個少數民族的人口不到25%,其他75%是漢族。該市的暫住人口則有約270萬,仍以漢族為多。』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709/4/d43o.html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新疆烏魯木齊的秩序和民衆的生活,基本上恢復正常,事態由血腥騷亂、打砸搶燒、漢族反擊,局勢一度急劇惡化,到昨日重見平靜,肯定與當局加大力度,調集大批武警控制局面有關,但是烏市漢維兩族顧全大局,珍惜平和生活局面的主流取態,也不容忽視。因為沒有這個社會基礎,亂局不會那麼容易收拾。

新華社 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主持中共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結果,就騷亂是否涉及外力煽動,「會議強調,烏魯木齊『7•5』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境內外『三股勢力』精心策劃的一起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報道僅以「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點出攸關民族問題的敏感特殊性質,但是並未具體表述,顯示當局不欲激化事態的用心。

維族不欣賞漢族經商手法
漢族不欣賞維族不善理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基於歷史、政治的原因,漢維兩族的相處,確實是一個敏感問題,推動新疆獨立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的主席熱比婭,對於新疆當局指控她煽動鬧事,她雖然否認,但是美國 時間7日下午,熱比婭在華盛頓 發起遊行時,高喊「我們要獨立」,顯示她利用此事進行分裂活動的實質。除了「世維會」,與內地多宗恐怖襲擊有關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也在蠢蠢欲動。因此,新疆依然存在疆獨滲透和干擾,但是關於烏魯木齊騷亂,從迄今所見資料,暴徒只是打砸搶燒,並未提出政治訴求。這一點,對於當局研判情勢和如何相應處理,值得關注。

昨日,我們提及香港浸會大學 余振教授年前在新疆所做的調查,其中一些發現,對於了解維族和漢維關係,提供了更多視角。在民族國家認同方面,調查發現90.1%和95%的漢維受訪者,完全同意或同意「中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多民族統一國家」這個原則,無論維族或漢族,85%以上的受訪者都認為「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另外,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漢維受訪者所持政治立場,是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認為搞分裂對哪個民族都不好;就中央政府和自治區政府對民族分裂主義的行為現象,採取「冒頭就打」的方針政策,維漢受訪者分別有93%至95%認為是必要或非常必要。這些數據,如果真確反映維族對國家認同和反對民族分裂取態,則疆獨在新疆,就缺乏社會基礎。

不過,調查探討維漢在族群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基本條件或主要因素,在多個重要因素中,發現維漢受訪者都認為族群相互尊重最重要,其他重要因素的次序排列則有差異。其中「打擊破壞民族團結的各種勢力」,維族將之排在第6位,漢族則排在第3位。這個差異,顯示漢族較關注分裂對新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反映漢族潛意識對維族的「防範」。

維漢並非水乳交融 
但也絕非水火不容
另外,維漢受訪者分別有77.1%和84%的人認為維族或漢族族群,有自己的優點。但是調查發現維族受訪者認為漢族沒有優點的人,有22.5%,漢族受訪者認為維族沒有優點的人,則有15%。維族不欣賞漢族的比例較高,究竟為什麼?調查表示在訪談中發現,一些維族認為,漢人沒有宗教與民族信仰,或是信仰不誠心誠意,另外,一些維族認為漢人經商做買賣,從其他民族的農牧民衆低價收購毛皮藥材,高價倒賣到內地,從中漁利,所以談不上優點。至於漢族認為維族沒有優點的看法,則認為維族不夠勤快、不夠節儉,也不善於理財,所以富不起來。就此,調查認為維族和漢族都存在一些狹隘的族群意識。

這類族群之間的相互評價,存在差異,其實很正常,若就中國南方人與北方人,或是廣東人與上海 人之間相互評價,也會得出價值觀的一些差異。與維漢兩族的歧異比較,南方人、北方人,廣東人、上海人的差異,有實質的不同,主要是維漢的歧異,被塗上政治色彩,人們會從政治敏感角度來解讀。不過總的而言,價值觀有不同,並非什麼原則性分歧,不過仍然需要透過更多溝通和相互理解,讓大家和平相處。

這項調查,在新疆4個地方進行,包括烏魯木齊、伊寧、喀什與和田,當地政府沒有提供協助,儘管得到有效問卷不足400份,但是調查所使用的方法和嚴謹態度,仍具一定參考價值。特別是一提起維吾爾人,不少人便會聯想到分裂和疆獨,但是學者的調查發現並非這樣;維漢關係目前並非水乳交融,但是若說水火不容,也不符合事實。總之,中共執政60年來的民族政策,雖已取得一些成就,但繼去年西藏 騷亂之後,現在又爆發烏魯木齊騷亂,當局必須總結經驗教訓,以更恰當政策,消解民族之間的內部矛盾。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709/4/d47i.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