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洛﹕中國的中東政策
(明報)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正當美軍撤出伊拉克城鎮,伊拉克政府將8個大型油氣田的開採權公開招標,是自1972年油田國有化之後外國石油公司首次有機會參與投資。英國石油公司BP和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合組的財團聯合投得伊拉克南部的魯邁拉油田的20年開發合約,這也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
伊拉克政府明言希望借外國石油公司的資金,在2013年將每日產量提高至400萬桶。可是,任何長線的投資總不能不考慮到當地局勢的不確定以及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安全。而且伊拉克政府在今次歷史的招標中過於保守出價和條款,都導致油田競投反應冷淡。根據已知的協議,BP和中石油將按照每桶2美金水平收取佣金,低於這個聯合財團最初希望得到的每桶3.99美金的佣金。因此,其他有份參與競投的國際知名主要石油公司都拒絕了伊拉克石油部的條件,首次油田競投結果令人失望。
不過,魯邁拉油田的開發合約可以讓我們觀察中國的中東政策的變化。近年來,隨着中國能源進口的需求增加和對外貿易關係的全球拓展,中東地區成為對中國有重大戰略利益的地區。在整體的能源安全的戰略中,在中亞和海洋以外,實在不能忽視對中東的能源開發。中國逐步增大與伊朗、沙特、敘利亞等市場的經貿關係,目前伊朗可算是中國在中東的橋頭堡,能源固然是雙邊合作的焦點。伊拉克的石油蘊藏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沙特及伊朗,自然成為中國在區內的目標伙伴。
利益與義務須平衡
今次中石油跟英資合作,不致即時加深同美國的矛盾,中國在中東問題方面也許可以貫切對各股勢力保持着持平穩妥的外交作風。但有愈來愈多的分析要求北京採取主動積極和「有所為」的外交策略來維護和開拓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中國也不能排除要進一步介入中東事務,需要發展穩固的合作伙伴去維護其利益。
部分過時的中東政策思想仍然會主張團結一些「第三世界」的中東國家去對抗西方霸權,在中美關係的大棋盤上,意識形態的影響使中國未有與中東各國展開全面的發展,儘管在政治關係上表現密切,但經貿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不足,兩地人民之間的互相認知依然十分片面,在民間和企業活動層面時有出現誤解和避忌。近日在新疆發生的族群衝突,也會加深伊斯蘭世界人民對中國的猜疑。因此在伊拉克問題上,除了今次成功爭取油氣田的開採權,中國也得特別照願自己的形象和聲望,必須考慮適度的參與伊拉克的重建過程。
近年來,北京在外交層面對伊朗核問題的取態溫和,跟俄羅斯、印度等形成一股牽制美國的力量,讓伊朗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會議,維護在伊朗的利益,但未為地區的核問題找到出路,對中美關係有一定影響。在以巴危機方面,自2002年中國就派遣中東特使參與調解以巴衝突,原則上要求雙方建立互信、主張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以及在「土地換和平」的基礎上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在具體操作上,中國鼓勵和談但不會輕易高調批評以色列,也跟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保持距離,取態中庸之餘,也自我規限了行動的空間而顯得被動。
如果中國期望在中東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更必須準備分擔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的艱巨任務。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709/4/d43l.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